金球奖的争议:斯内德的遗憾与评选的逻辑
荷兰球星斯内德又一次提起了2010年的金球奖。那一年,他随国际米兰拿下三冠王,又带领荷兰队闯进世界杯决赛,但最终在评选中仅列第四。梅西捧走了奖杯,而世界杯冠军成员伊涅斯塔和哈维分列二、三名。十多年过去,斯内德依然耿耿于怀,甚至让人担心他是否钻了牛角尖。
客观来看,当年的评选确实存在争议,但斯内德的抱怨未必完全站得住脚。梅西虽然团队荣誉稍逊,但个人数据碾压所有人——36个进球加16次助攻,几乎以一己之力扛着巴萨前进。而斯内德在国米的核心地位并非无可争议,欧冠MVP是米利托,意甲最佳球员也是米利托。如果团队荣誉是唯一标准,那米利托是不是也该喊冤?
更微妙的是票数分流。伊涅斯塔和哈维作为世界杯冠军双核,本应更有资格,但两人的票仓被彼此稀释,反而让梅西渔翁得利。金球奖毕竟是个人奖项,评委难免被梅西的华丽表现吸引。斯内德若真想逆袭,除非荷兰队夺冠,可惜决赛输给了西班牙。
托蒂最近也掺和进来,说梅西若在罗马一辈子,一个金球都拿不到。这话带着点酸味,但也道出了现实——平台和曝光度对评奖的影响。托蒂自己巅峰时在金球奖排名第五,不是实力不够,而是罗马的舞台太小。
金球奖的争议永远不会消失,但纠结过去不如看看现在——足球终究是靠脚说话的。
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,倡导积极价值观念。如有内容争议,欢迎监督指正。
股票配资公司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