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脱口秀和他的朋友》第二季的开播几乎没有掀起任何波澜,尽管第一季曾小有热度。但为何第二季的讨论热度如此低迷?是观众口味的转变,还是节目本身的失误?其实,这一季的冷场并非偶然,而是由三大硬伤叠加造成的必然结果。
噱头缺失,开局即败
反观《喜剧之王》,为何能一炮而红?最直接的原因是,节目利用了周星驰这一“喜剧之神”的名号,同时又借助了“喜剧之王”这一经典IP的强大效应,自然吸引了大量观众。然而,《脱口秀和ta的朋友》这边,唯一的招牌便是李诞——但李诞因个人争议事件几乎半隐退,使得节目失去了它最强的“门面”。
展开剩余80%李诞是笑果文化的灵魂人物,也是《脱口秀大会》的关键所在,他的幽默风格和控场能力一直是节目的一大亮点。然而,在第二季中,他的身影几乎消失,节目的核心力量遭遇空缺。与此同时,王建国等老牌脱口秀演员的离开,选择投身于竞争对手的节目,使得《脱口秀和ta的朋友》彻底变成了“无主之地”。
脱口秀本就面临着有限的观众群体,当《喜剧之王》挖走了一批核心演员后,《脱口秀和ta的朋友》的吸引力自然而然大打折扣。这就像是一家餐厅,招牌菜被邻里餐厅抢走了,剩下的菜品虽然还在,但再也没有当初的吸引力,顾客自然不再光顾。
就像罗永浩所说,第二季的舞台虽然变得更酷,设备更加豪华,但也因此失去了原本那种更接地气、温暖的氛围。
老面孔离场,新人未能撑场
庞博、王建国、呼兰等脱口秀演员,曾是节目的一大亮点,他们的存在也是观众看节目的主要原因。然而,在第二季中,这些熟悉的面孔要么减少了出场频率,要么干脆投奔了别的节目,剩下的何广智、徐志胜等老面孔虽仍在,但光凭他们几位根本无法撑起整季节目的看点。
脱口秀的核心魅力在于其新鲜感,但第二季的新人表现乏力,段子没能炸裂,表演也显得呆板。观众甚至很难记住他们的名字。与《喜剧之王》中的新人演员相比,后者至少有几位能让人眼前一亮,而《脱口秀和ta的朋友》中的新人,连及格都勉强。
一档长盛不衰的综艺,必然依赖于不断培养新的亮点和新鲜血液。但《脱口秀和ta的朋友》第二季显然仍在依赖老选手撑场,新人的存在感几乎为零。结果是,一旦老选手表现不佳,整期节目就如同失去了支柱,整场氛围迅速垮塌,观众的耐心也因此日益减少。
领笑员点评平淡无味
鲁豫作为领笑员,点评尽管专业,但问题在于,观众观看脱口秀的目的是为了笑,而不是听一场枯燥的“语言艺术分析”。她每次一本正经地拆解段子,反而让现场气氛陷入沉闷,导致整个节目氛围急剧下降。更糟糕的是,其他领笑员也只能附和她的点评,似乎没有人知道该如何接话。
李宇春在领笑员席上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,点评内容也缺乏亮点。大张伟虽然试图搞笑,但他的“无厘头”风格与脱口秀的节奏完全不搭,常常让人感到尴尬。他虽然在多个脱口秀节目中担任过嘉宾,但依然给人一种强行做作的感觉。
在所有领笑员中,罗永浩无疑是表现最为出色的一个。毕竟他有脱口秀经验,点评时既能展现幽默,又能适时提出自己的见解。可惜,其他几位领笑员的表现差强人意,导致整个点评环节显得尤为冗长和乏味。说到底,李诞的缺席使得节目失去了最为关键的“笑点保障”。
没有核心人物坐镇,即便阵容再豪华,节目也显得松散且无力。当老面孔纷纷离场,新人又无法接棒,节目的内容便陷入了“老梗不断”的死循环。观众看得多了,免不了感到乏味。没有噱头、没有亮点、没有笑点,这样的“三无”产品,观众又凭什么继续买账?
发布于:福建省股票配资公司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